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中西医结合多组学精准医学》微专业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5-07-03 点击量:

一、专业介绍

在精准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医学+多组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深度融合中西医理论与前沿组学技术,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单细胞组及空间组学等前沿领域,强化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临床转化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学生将全面掌握多组学数据整合、网络药理学建模及中西医协同诊疗决策等核心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组学技术开展中医证候机制研究、中药复方作用解析及个体化精准医疗方案制定。

本专业由具有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团队领衔,面向医学、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助力其成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跨学科人才。无论在医院精准医学中心、生物医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毕业生都将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专业定位

本微专业立足"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聚焦多组学技术与精准医学的交叉融合,创新性地整合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打造"组学技术+临床转化+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培养模式。专业以生物信息学为技术支撑,以精准医学为应用导向,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特色突破,填补当前高等教育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医药创新发展需求。

三、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能力,掌握精准医学应用,理解中西医协同诊疗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具体目标包括:

1.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传统组学技术,以及空间转录组和空间代谢组等前沿技术原理;理解中医"理-法-方-药"辨证体系的现代科学内涵,包括中医证候的分子基础及中药复方多靶点网络调控机制;

2. 能力目标:熟练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完成多组学数据预处理、差异表达分析、功能注释和互作网络构建等全流程分析;重点培养学生将组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决策的实践应用能力。

3. 素质目标:通过中西医理论与现代组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建立"整体辨证-微观解析-精准干预"的系统医学思维,塑造兼具传统医学智慧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微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还需具备多组学技术应用能力与精准医学临床思维。通过系统教学,培养学生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及空间组学数据的能力,熟练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同时,课程着重培养中西医协同决策能力,实现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的融合创新。学生需具备跨学科视野,能够将多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疾病分型等领域,通过实践训练成为推动精准医学发展的专业人才。

五、招生对象及招生条件

1. 招生对象

全校范围内中医学各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二、三年级学生,以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要求具备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交叉学科研究有浓厚兴趣。优先录取参与过科研项目或具有数据分析经验的学生。

2. 招生条件

(1)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校纪校规,学习刻苦,品行端正,无违纪者;

(2)按计划修读主修专业过程中,主修专业必修课成绩全部正考合格(不含补考、重修合格),且学有余力者。

六、修读方式(含学制、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学制:1年

授课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精准医学的多组学基础》

32

2

秋季学期

《组学文献智能挖掘与应用》

32

2

秋季学期

《多组学数据整合与机器学习》

64

4

春季学期

《多组学与网络药理学临床决策》

32

2

春季学期

七、学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1. 学分认定

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学习成绩记入个人成绩单;未达到微专业结业要求者,可认定修读合格的微专业课程学分为通识选修课学分;微专业课程考核不合格,不影响评奖评优和毕业资格。

2. 证书授予

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应课程、环节,并通过考核者,可提交结业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颁发微专业证书。

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

八、微专业课程简介

1.《精准医学的多组学基础》

作为专业先导课程,系统讲解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核心技术原理,着重剖析不同组学技术在疾病分子分型、生物标志物发现等中的应用价值。课程创新融入中医学“理-法-方-药”辨证体系,通过经典案例解析(如基于代谢组学的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构建兼具中西医背景的多维度整合机制教学范式,培养学生建立生物标志物发现与证候-方药研究体系的双重能力,搭建传统医学与现代技术的认知桥梁。

2.《组学文献智能挖掘与应用》

突破传统文献检索模式,聚焦组学研究文献的智能化获取与分析,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指导学生高效获取和评估海量组学研究文献,重点训练学生使用PubMed、CNKI等数据库进行高效文献检索与质量评估,掌握生物医学文本挖掘工具(如BERT-CRF)。通过中医药组学文献分析专题,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证据链整合能力,为科研选题与设计奠定文献基础。

3.《多组学数据整合与机器学习》

聚焦临床多组学数据的智能分析方法,系统讲授差异表达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分析等核心技能,并重点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在组学数据整合中的应用。通过TCGA等真实临床数据集实操,指导学生运用R/Python完成数据清洗、特征选择及模型构建全流程,掌握随机森林、SVM等算法在多组学关联分析中的实践应用。课程将强化学生运用热图、火山图、维恩图、蛋白互作网络图等可视化技术解读机器学习结果的能力,培养从复杂组学数据中提取生物标志物和构建预测模型的核心技能。

4.《多组学与网络药理学临床决策》

聚焦多组学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的交叉应用,培养学生基于数据驱动制定临床决策的能力。课程涵盖组学数据整合、网络药理学建模及中西医协同分析三大模块,指导学生运用TCMSP、STRING等数据库构建"中药-靶点-疾病"交互网络,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治疗方案。通过真实科研项目(如"黄芪甲苷抗肿瘤的多组学机制研究")的实战训练,学生将掌握从数据挖掘到临床转化的全流程技能,为精准医学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

九、团队成员介绍

郭晓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校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评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bwin必赢3003“三育人”先进个人、必赢线路检测3003“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讲授本专业课程:《精准医学的多组学基础》。

华江环,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SCI论文9篇,CSCD论文9篇。具有丰富的多组学分析和研究经验。

讲授本专业课程:《组学文献智能挖掘与应用》。

曹秋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王琦书院湖北分院学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及校级课题多项。表论文17篇。获第六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等;科普作品获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三等奖;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北省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及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

讲授本专业课程:《精准医学的多组学基础》。

张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动物学会青年专家工作组成员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医药专业分委会委员,并担任iMeta和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多本SCI期刊编委或学术编辑。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5篇一区,12篇二区),其中入选ESI研究热点两篇,成果被Nature引用,主编英文专著两部。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和动物生理生态学优秀青年工作者。

讲授本专业课程:《多组学数据整合与机器学习》。

杜鸿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毕业,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出站。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从事中药药理学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课题10 项;以一作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论文43篇,含18篇TOP期刊论文(中科院一区12篇,10分以上3篇),ESI 高被引论文2篇,封面论文2篇。

讲授本专业课程:《多组学与网络药理学临床决策》。

周仲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中药药理、中药炮制的作用机理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0余项,其中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创新项目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青年人才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讲授本专业课程:《多组学与网络药理学临床决策》

十、咨询方式

中西医结合多组学精准医学微专业咨询QQ群:663423852